耐电痕起痕检测
发布日期: 2025-05-15 14:36:01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14:36
耐电痕起痕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 |
点 击 解 答  |
耐电痕起痕检测概述
耐电痕起痕检测是评估材料在电场和污染介质共同作用下抵抗导电通路形成能力的重要测试项目,广泛应用于电气绝缘材料、电子元器件、高压设备等领域。电痕化现象是指材料表面在电场和污染物(如灰尘、盐雾等)的协同作用下发生局部碳化或击穿,形成导电通道,终导致绝缘失效甚至引发火灾。因此,该检测对保障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检测的核心目标是测定材料的耐电痕化指数(CTI)和耐漏电起痕性能(PTI),通过模拟实际工况中的电场应力与环境条件,量化材料抵抗电痕形成的能力。测试结果直接影响材料选型、产品设计及行业标准的符合性,尤其在新能源、电力传输、航空航天等对绝缘性能要求严苛的领域具有关键意义。
检测项目
耐电痕起痕检测的主要项目包括:
- 电痕化电压(CTI):材料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承受的高电压而不发生电痕化;
- 耐漏电起痕指数(PTI):材料在固定电压下抵抗电痕形成的时间或循环次数;
- 失效时间记录:记录试样从测试开始到完全失效的时间,评估材料的耐久性;
- 形态分析:观察电痕形成后的表面形貌,分析材料失效机制。
检测仪器
常用检测设备包括:
- 耐电痕试验机:核心设备,配备可调高压电源、电极系统及污染液滴装置;
- 恒温恒湿箱:控制测试环境温湿度,模拟不同工况;
- 高速摄像机:记录电痕形成过程的动态变化;
- 显微成像系统:分析电痕微观结构及深度。
检测方法
依据标准(如IEC 60112、ASTM D3638),典型检测流程为:
- 试样制备:将材料切割为标准尺寸(通常≥15×15mm),表面清洁处理;
- 电极安装:采用铂金或钨电极,间距4.0mm±0.1mm,施加规定压力;
- 污染液滴加:使用氯化铵溶液(0.1%浓度)模拟污染物,以恒定速率滴落;
- 电压施加:按梯度或固定值通电,记录电痕形成时间及电压阈值;
- 结果判定:根据电弧持续时间、材料碳化程度综合评级。
检测标准
主流检测标准包括:
- IEC 60112:电工委员会标准,适用于固体绝缘材料的CTI测定;
- ASTM D3638: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侧重塑料材料的耐电痕化评估;
- GB/T 4207:中国标准,等同采用IEC 60112,附加环境适应性要求;
- UL 746A:针对聚合物材料的长期耐电痕性能测试规范。
测试需严格遵循标准规定的电极材料、污染液配比及电压梯度,确保数据可比性与行业认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