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官网!
免费咨询热线
400-635-0567
全光纤型分支器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 |
点 击 解 答 ![]() |
本标准规定了广播电视的主要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适用于广播电视系统。
本标准规定了光学基本术语,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像质评定、光学零部件及工艺、光学仪器名称、光学测量及产品技术要求等方面的术语共1028条。 本标准适用于光学仪器标准制定、技术文件编制、教材和书刊编写及文献翻译等。
本标准规定了应用电视的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适用于应用电视系统和设备的科研、生产、教学和使用等有关领域。
为了通过使用令牌环访问方法的局域网(LAN)把数据处理设备兼容地互连起来,本标准: (1)定义了帧格式,包括定界符、编址、路由选择信息和帧检验序列(FCS),从而允许在单环或在用源路由选择或透明网桥连接的多环上进行操作,并介绍了媒体访问控制(MAC)帧、定时器、计数器和优先级堆栈(见第3章); (2)定义了MAC协议。用算法的文字叙述来补充说明有限状态机和状态表(见第4章); (3)定义了符号的编码和解码、符号定时、等待时间缓冲的物理层(PHY)功能(见第5章); (4)描述了由MAC提供给站管理(SMT)和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的服务,以及由PHY提供给SMT和MAC的服务。这些服务用服务原语和有关的参数来定义(见第6章); (5)定义了站连到媒体的4Mbit/s和16Mbit/s的屏蔽双扭线连接,并定义了媒体接口连接器(MIC)(见第7章); (6)包括了ISO 9646-2中给出的,按照有关要求,并根据有关指南得到的PICS形式表(见附录C)。 定义用于连接各站并满足这里规定的连接标准的适用媒体(双扭线、同轴电缆和光纤)乃是今后考虑的问题。在这些媒体被指定前,第7章中的规范应该定义一些性能界限,这些界限是一个运行的网络,包括媒体和干线耦合单元(TCUs),都是应遵守的。 本标准特别强调的是,规定兼容性所需的同一的外部可见特性,从而避免了对互连不同一处理设备的内部设计与实现作不必要的限制和变动。 LAN的应用环境面向商业和轻工业。虽不排除在家庭和重工业环境中可使用令牌环LANs,但在本标准制定时未予考虑。
本标准规定了汉字键盘输入用通用词语。 本标准适用于汉字键盘输入、方案优化和评测。中文信息处理的其他领域也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为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规定了物理层媒体相关部分(PMD)的要求。 FDDI使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为计算机和外围设备之间提供一个高带宽(100Mbit/s)的通用互连。FDDI可配置来支持大约80Mbit/s(10Mbyte/s)的持续传送速率,它可能不能满足所有无缓冲的高速设备的响应时间要求。FDDI建立分布于几千米的许多FDDI结点之间的连接。FDDI的默认值是按1000条物理链路和总长为200Km的光纤通路计算的。 FDDI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物理层(PL),它分成两个子层: 物理层媒体相关部分(PMD),为FDDI网络结点间提供数字基带点对点通信手段。PMD应 提供在结点间传送一个经适当编码的比特流所需的各种服务。PMD规定了媒体接口连 接器(MIC)两侧符合 FDDI站及光缆装置要求的互连点。PMD由下列部分组成: --使用62.5/125um光缆和光旁路开关的光缆装置的光功率预算。 --MIC插座的机械匹配要求,包括键琐特性。 --62.5/125um光缆要求。 --PMD各PHY和SMT提供的服务。 物理层协议(PHY),它在PMD和数据链路层(DLL)之间提供连接。PHY对上游编码比特 数据流建立时钟同步,并把到达的代码比特流解码成高层使用的等效符号流。PHY在数据 及控制指示符的符号和代友比特之间提供了编码和解码,提供媒体调节和初始化,提供入 和出代码比特的时钟同步,以及按去往或来自较高层信息传输要求提供八位位组边界定 界。在接口媒体上待发送的信息由PHY编码成为组成的传输代码。 数据链路层(DLL),它控制媒的访问和帧校验序列的生成和验证,以确保有效数据正确地交付给其他导。在FDDI网络中,DLL也关心设备地址的生成和识别以及同层对同层的联系。对于本标准而言,引用DLL是通过媒体访问控制(MAC)实体来进行的,此实体是DLL低子层。 站管理(SMT)<上标1)>,它在结点级上提供必要的控制,以便管理各种不同的FDDI层中正在进行的进程,使得结点可以在令牌环上协调地工作。SMT提供诸如配置管理的控制、故障隔离与恢复,以及过程调度等服务。 本标准是GB/T16678.1的支持文件,应结合该标准一起阅读。 SMT文件应作为支持FDDI结点和网络配置的参考信息。 本系列标准规定了必要的接口、功能和操作,以确保在符合FDDI的实现之间的互操作性。本标准是一种功能描述,与之相符合的实现可以利用任何不违反互操作性的设计技术
GB/T 17215.6的本部分规定了一种从通信接口所看到的仪表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定义通用构件,以接口类的形式对仪表从简单功能到非常复杂的功能进行建模。附录A~附录F(均为资料性附录)提供了与有些接口类相关的附加信息。
本标准给出了解决一般制造企业为实现企业内不同部门之间、不同的应用之间,以及不同的企业之间在不同硬/软件平台上信息共享及集成所面临的问题时所涉及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及知识和工作管理技术,列举了在进行企业网络设计、实施基于分布式互联网的应用集成、实现企业数据的交换以及企业的过程集成时可采用的方法和相应标准及规范。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制造企业为实现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不同的应用之间,以及不同的企业之间在不同硬/软件平合上的信息共享及集成。
本标准规定了HFC网络设备管理系统的构成与总体技术要求,描述了管理设备间的接口及协议、定义了HFC网络设备管理系统管理信息库集的结构与对象。 本标准适用于HFC网络设备管理系统中管理设备与管理软件的生产、检测及运行维护。
本标准规定了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的现场试验及交接原则。 本标准不包括SVC系统组成部分的工厂试验及仿真试验。 SVC内部设备的现场试验、SVC子系统的现场试验及SVC全系统的现场交接应由供应商完成,SVC全系统的现场验收应由用户或双方协议进行。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晶闸管技术、应用在中压(MV)及以上输配电系统及工业环境中的SVC。
本部分规定了现场总线组成部分的要求。它还规定媒体和网络组态的要求,以确保符合下列水准: a) 在数据链路层差错检查之前的数据完整性; b) 在物理层设备之间的可互操作性。 现场总路线物理层符合GB/T 9387所定义的OSI 7层模型的第1层,但也有例外,如某些类型的帧定界符在物理层,而其他一些类型的帧定界符在数据链路层。
本部分制定了整套水下生产系统从设计到废弃各个阶段的一般要求和推荐做法,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用于指导和制定涉及到水下生产系统各个组成部分更为详细要求的子系统标准。同时,对于子系统标准内未包括的某些部分,如系统设计、结构、管汇、吊装设备、颜色和标记等,也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要求。对那些应用范围有限的特种设备,如密闭在干式舱中的组合式采油树、采油树和管汇等,这里未做专门讨论,但本部分中的相关条款同样适用于这类设备。
GB/T 21412的本部分规定了水下井口装置、泥线井口装置、钻通泥线井口装置以及水下立式和卧式采油树规范,以及设备搬运、试验和安装所需的相关工具。还规定了独立的分总成(用来建造完整的水下采油树总成)和完整的水下采油树总成的设计、材料、焊接、质量控制(包括工厂验收试验)、标志、贮存和运输。用户有责任确保水下设备满足其安装地所属政府法规的任何附加要求。这不在本部分的范围之内。当适用时,本部分也可应用于卫星井、丛式井和用于基盘式的多层完井等方面的设备。本部分适用于下列设备:a)水下采油树--采油树连接装置和油管悬挂器;--阀、阀组和阀驱动器;--节流阀和节流阀驱动器;--排放阀、测试阀和隔离阀;--TFLY形四通;--再入接口;--采油树帽;--采油树管路;--采油树导向架;--采油树送人工具;--采油树帽送入工具;--采油树安装的出油管线或控制管缆连接装置;--油管头和油管头连接装置;--出油管线底座和送入回收工具;--采油树安装的控制装置接口(仪器、传感器、液压管或管配件、电气控制装置电缆和附件);b)水下井口装置--导管头;--井口头;--套管悬挂器;--密封总成;--导向基座;--孔保护装置和耐磨衬套;--防腐帽;c)泥线悬挂系统--井口装置;--送入工具;--套管悬挂器;--套管悬挂器送入工具;--水下完井回接工具;--泥线井口装置水下完井异径连接装置;--油管头;--防腐帽;d)钻通泥线悬挂系统--导管头;--表层套管悬挂器;--井口头;--套管悬挂器;--环空密封总成;--孔保护装置和耐磨衬套;
GB/T 21645的本部分规定了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的传送实体通用自动发现功能、框架、进程和发现消息,以及同步数字体系(SDH)和光传送网(OTN)网络中的自动发现机制和基于通信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的链路管理协议(LMP)等。本部分适用于ITU-T G.803定义的同步数字体系(SDH)传送网和ITU-T G.872定义的光传送网(OTN)。
GB/T 28511的本部分规定了基于平面光波导(PLC)技术的光功率分路器(以下简称PLC分路器)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可靠性试验条件和要求、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贮存等条件。本部分适用于PLC分路器。
本标准规定了传输速率为千兆比特的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系统的参考模型、业务承载能力和性能指标、接口类型(CT)、系统功能与协议、操作维护管理以及设备电气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并对EPON系统的PMD子层、RS子层以及MPCP、OAM协议进行了详细规范。本标准适用于公众电信网环境下的EPON设备,专用电信网也可参照使用。
GB/T 31230的本部分依赖于IEC 61158系列文件类型12中相对应的部分。在自动化环境中,数据链路层提供设备之间的基本的时间关键通信。本协议中所规范的通信将适用于所有参与活动的数据链路实体。a)同步启动的周期通信;b)对应数据链路各实体每周期要求,周期或非周期异步通信。从而可知,此协议具有以下特点:提供周期或非周期的异步访问,但每个周期有一个同步的重启。本部分规定:a)从一个数据链路层上的用户实体到一个或多个实体传输数据或控制信息的过程;b)用于本标准协议传输数据和控制信息的DLPDU的结构以及作为物理接口数据单元的表示。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定义各规程:a)由交换DLPDU而产生的DL-实体(DLE)间的交互;b)在同一系统中由DLS原语的交换而产生的一个DL-服务(DLS)提供者和一个DLS用户之间的交互;c)DLS-提供者和ISO/IEC 8802-3的MAC服务之间的交互。这些规程适用于如下两个系统间的通信实例:在OSI模型数据链路层的支持时间关键通信服务的系统和在开放系统互连环境中需要互连能力的系统间通信实例。行规提供了一个总结设备能力的简单的、多属性的方法,以此方式可应用于不同的时间关键的通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