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官网!
免费咨询热线
400-635-0567
生活饮用水游离氯和总余氯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 |
点 击 解 答 ![]() |
生活饮用水的消毒处理是保障水质安全的核心环节,而氯及其衍生物(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是常见的消毒剂。在消毒过程中,氯会以游离氯(包括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和结合氯(与有机物或氨结合形成的氯胺)的形式存在于水中,总余氯则是两者的总和。检测游离氯和总余氯的浓度,不仅能够评估消毒效果,还能确保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刺激性气味或致癌风险)。因此,这两项指标成为饮用水水质监测的必检项目。
游离氯检测:主要针对水中未与有机物或氨结合的活性氯成分,其浓度直接影响消毒效率。若浓度过低,可能导致消毒不彻底;浓度过高则会增加副产物(如三卤甲烷)的生成风险。
总余氯检测:包含游离氯和结合氯的总量,用于全面评估水体的持续消毒能力。尤其在管网末梢水中,总余氯的稳定性是防止微生物二次污染的关键。
1. 分光光度计:基于DPD(N,N-二乙基对苯二胺)显色法,通过吸光度定量分析余氯浓度,适用于实验室检测。
2. 便携式余氯比色计:操作简便,可实现现场快速检测,常用于水厂或管网现场监测。
3. 余氯电极法仪器:采用电化学传感器,适合连续在线监测,数据实时性高。
1. DPD分光光度法(国标推荐方法):
- 原理:游离氯与DPD试剂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在51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浓度。
- 步骤:样品加入DPD试剂后立即混匀,显色3分钟内完成吸光度测定。
2. 邻联甲苯胺比色法(快速检测法):
- 原理:余氯与邻联甲苯胺反应生成黄色络合物,通过目视比色或比色卡判断浓度。
- 特点:操作简单但灵敏度较低,且试剂可能具有致癌性,逐步被替代。
3. 碘量法(适用于高浓度余氯):
- 原理:余氯与碘化钾反应释放碘,以硫代硫酸钠滴定至终点,通过消耗量计算余氯浓度。
- 应用:多用于工业水处理或高浓度消毒水检测。
1. 标准: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规定: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氯≥0.05 mg/L,总氯≥0.3 mg/L(适用于氯胺消毒)。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11-2006)明确DPD分光光度法为仲裁方法。
2. 参考:
- WHO《饮用水水质准则》建议游离余氯浓度不超过5 mg/L,常规控制在0.2-1 mg/L。
- 美国EPA方法4500-Cl G同样采用DPD法,检测限为0.02 mg/L。
1. 采样时需使用玻璃瓶或聚乙烯瓶,避免光照和剧烈震荡,2小时内完成检测。
2. DPD法需严格控制显色时间,避免其他氧化剂(如臭氧)干扰。
3. 定期校准仪器,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质控验证,确保数据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