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官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实验室 > 材料实验室 > 建筑材料

砂(细集料)检测

发布日期: 2025-04-12 08:35:36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2日 08:37

砂(细集料)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

点 击 解 答  
  1. 引言:细集料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检测的重要性
  2. 主要检测项目:
    a. 颗粒级配分析
    b. 含泥量与泥块含量
    c. 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
    d. 含水率
    e. 氯离子含量
    f. 有害物质检测
    g. 坚固性
    h. 碱活性
  3. 各检测项目的详细方法、仪器、步骤、标准限值
  4. 检测结果的应用与评价
  5. 结论
    确保每个部分内容准确,参考新标准,必要时引用标准编号和条款。可能还需要注意单位的一致性,如密度单位kg/m³,含泥量百分比等。后,语言要但不过于晦涩,适合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砂(细集料)检测项目全解析

1. 颗粒级配分析

  • 目的:评价砂的粒径分布是否满足混凝土配合比要求,影响和易性和密实度。
  • 试验方法:筛分法(方孔筛:0.15mm、0.3mm、0.6mm、1.18mm、2.36mm、4.75mm)。
  • 步骤
    1. 取烘干试样500g,逐级筛分并称量各筛余量。
    2. 计算分计筛余率(%)和累计筛余率(%)。
    3. 绘制级配曲线,对照标准判定所属级配区(Ⅰ、Ⅱ、Ⅲ区)。
  • 标准要求:天然砂的级配需符合标准分区,机制砂可适当放宽,但需满足连续级配。

2. 含泥量与泥块含量

  • 含泥量:粒径<0.075mm的颗粒含量。
  • 泥块含量:原粒径>1.18mm,经水洗后<0.6mm的颗粒含量。
  • 检测方法
    • 含泥量:淘洗法(浸泡2h后搅拌沉淀,倒去浑水,烘干称量损失)。
    • 泥块含量:筛除1.18mm以上颗粒,水洗后烘干称量损失。
  • 限值
    • Ⅰ类砂:含泥量≤1.0%,泥块≤0;
    • Ⅱ类砂:含泥量≤3.0%,泥块≤1.0%;
    • Ⅲ类砂:含泥量≤5.0%,泥块≤2.0%。

3. 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

  • 表观密度:砂颗粒单位体积(含闭口孔隙)的质量。
    • 方法:容量瓶法,通过排水体积计算。
    • 标准值:≥2500 kg/m³(机制砂≥2600 kg/m³)。
  • 堆积密度: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质量。
    • 方法:漏斗法装入标准容器,称量计算。
    • 意义:影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经济性。

4. 含水率检测

  • 快速法:取湿砂500g,烘干至恒重,计算水分损失百分比。
  • 应用:修正混凝土实际用水量,控制水胶比。

5. 氯离子含量

  • 化学危害:氯离子超标导致钢筋锈蚀,影响结构耐久性。
  • 检测方法:硝酸银滴定法(参照《JGJ 52-2006》)。
  • 限值:Ⅰ类砂≤0.01%,Ⅱ类≤0.02%,Ⅲ类≤0.06%。

6. 有害物质检测

  • 项目:云母、轻物质(密度<2000kg/m³)、有机物、硫化物等。
  • 方法
    • 轻物质:氯化锌溶液(密度1.95g/cm³)浮选分离。
    • 有机物:比色法(与NaOH反应颜色对比)。
  • 限值:Ⅰ类砂云母≤1%,轻物质≤1%,硫化物≤0.5%。

7. 坚固性

  • 定义:砂在硫酸钠溶液中浸泡-烘干循环后的抗裂能力。
  • 方法:5次循环后质量损失率≤8%(Ⅰ类)、≤10%(Ⅱ类)、≤12%(Ⅲ类)。

8. 碱活性(潜在危害性)

  • 目的:检测砂中活性二氧化硅与混凝土碱的膨胀反应风险。
  • 方法
    • 岩相法:显微镜观察矿物组成。
    • 快速砂浆棒法:14天膨胀率<0.10%为合格。

检测结果应用与评价

检测报告需对照《GB/T 14684》分类指标(Ⅰ类高要求、Ⅱ类通用、Ⅲ类低要求),判定砂是否适用于目标工程。例如,预应力混凝土需Ⅰ类砂,而垫层混凝土可使用Ⅲ类砂。

结论

砂的检测是保障混凝土质量的核心环节,需系统化操作并严格对标。通过科学检测,可优化配合比设计,避免工程隐患,延长结构使用寿命。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工程需求,合理选择砂源及质量控制等级。


分享
上一篇: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检测 下一篇:微波开关检测
以上是中析研究所砂(细集料)检测检测服务的相关介绍,如有其他检测需求可咨询在线工程师进行了解!

前沿科学公众号 前沿科学 微信公众号
中析抖音 中析研究所 抖音
中析公众号 中析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中析快手 中析研究所 快手
中析微视频 中析研究所 微视频
中析小红书 中析研究所 小红书
京ICP备15067471号-35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