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官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实验室 > 材料实验室 > 建筑材料

轨道交通信号和通信设备检测

发布日期: 2025-04-13 12:17:58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3日 12:19

轨道交通信号和通信设备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

点 击 解 答  

一、信号系统检测项目

1. 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检测

  • 车载设备:测试车载计算机、速度传感器、人机界面(HMI)的响应速度和数据准确性;验证超速防护(ATP)的紧急制动触发条件。
  • 地面设备:检测轨旁应答器、无线接入点(AP)的定位精度;校验列车与地面控制中心的通信延迟(需≤200ms)。
  • 冗余机制:模拟主控设备故障,验证备用系统切换时间是否满足≤1秒的技术要求。

2. 联锁系统检测

  • 逻辑功能验证:通过模拟进路排列,测试道岔、信号机、轨道区段的联锁关系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如故障导向安全原则)。
  • 接口测试:检查与ATS(列车自动监控)、电力监控系统的数据交互是否同步。
  • 电磁兼容性(EMC):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验证系统误码率是否低于10⁻⁶。

3. 轨道电路检测

  • 分路灵敏度:使用标准分路电阻(0.15Ω)模拟列车占用,测试轨道继电器能否可靠落下。
  • 绝缘性能:测量钢轨对地绝缘电阻(要求≥1MΩ),排查因积水或异物导致的绝缘失效。
  • 频率特性:采用频谱分析仪检测载频信号偏移,确保频偏≤±5Hz。

4. 信号机及标志检测

  • 光学性能:测试LED信号机的亮度(≥5000cd/m²)和可视距离(直线区段≥800m)。
  • 色标一致性:使用色度计验证红、黄、绿光波长是否符合EN 50286标准。

二、通信系统检测项目

1. 传输网络检测

  • 带宽与误码率:通过BERT(误码率测试仪)验证光纤骨干网的传输带宽(如10Gbps)和误码率(≤10⁻¹²)。
  • 冗余保护:模拟光纤断裂,检测环网自愈时间是否≤50ms。

2. 无线通信系统检测

  • 场强覆盖:使用场强仪测试LTE-R或TETRA系统在隧道、弯道的信号强度(≥-85dBm)。
  • 切换性能:在列车移动过程中(≥80km/h),验证基站间切换成功率(≥99.9%)。
  • 语音质量:采用MOS(平均意见分)评估紧急呼叫的清晰度(需≥4.0分)。

3. 广播与乘客信息系统(PIS)检测

  • 语音清晰度:在90dB环境噪声下,测试车站广播的STI(语音传输指数)是否≥0.6。
  • 信息同步:检查车载显示屏与中心服务器的时钟同步误差(≤100ms)。

4. 专用通信检测

  • 调度电话:模拟多路并发呼叫,测试调度台接通率(≥99.99%)。
  • 视频监控:验证CCTV图像分辨率(≥1080P)、帧率(≥25fps)及存储时长(≥30天)。

三、检测方法与标准

  1. 静态测试:在设备离线状态下,通过仿真软件验证逻辑功能(如使用MATLAB/Simulink建模)。
  2. 动态测试:在列车试运行期间,采集实际运行数据与设计参数对比分析。
  3. 故障注入测试:人为制造电源中断、通信丢包等故障,评估系统容错能力。
  4. 标准依据
    • 国内标准:GB/T 24339《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通用要求》、TB/T 3498《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测试规范》。
    • 标准:IEC 62280(通信系统安全)、EN 50129(信号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SIL认证)。

四、检测周期与新技术应用

  • 日常检测:每日对关键设备(如联锁机、无线基站)进行状态巡检。
  • 定期检测:每季度开展系统级功能测试,每年进行全系统性能评估。
  • 智能检测技术
    • 基于PHM(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温度、振动等参数,结合AI算法预测故障。
    • 数字孪生:构建信号系统的虚拟镜像,通过仿真优化检测流程。

五、结论

轨道交通信号和通信设备的检测需覆盖硬件性能、软件逻辑、接口兼容性及环境适应性等多维度,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和严格的标准执行,可有效预防因设备失效导致的运营事故。随着5G-R、北斗定位等新技术的引入,检测项目将向智能化、高精度方向持续升级,为轨道交通的“智慧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分享
上一篇:车辆、船和内燃机 零部件和模块检测 下一篇:家用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检测
以上是中析研究所轨道交通信号和通信设备检测检测服务的相关介绍,如有其他检测需求可咨询在线工程师进行了解!

前沿科学公众号 前沿科学 微信公众号
中析抖音 中析研究所 抖音
中析公众号 中析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中析快手 中析研究所 快手
中析微视频 中析研究所 微视频
中析小红书 中析研究所 小红书
京ICP备15067471号-35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