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官网!
免费咨询热线
400-635-0567
食(饮、餐)具大肠菌群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 |
点 击 解 答 ![]() |
在餐饮服务、食品加工及公共卫生领域,食(饮、餐)具的卫生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健康。大肠菌群作为常见的水源和食品污染指示菌,其存在可能反映餐具清洁消毒不彻底或受到粪便污染,进而引发肠道疾病甚至食源性疾病传播。因此,定期对食(饮、餐)具进行大肠菌群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我国《食品安全标准 消毒餐(饮)具》(GB 14934-2016)明确规定,消毒后的餐饮具不得检出大肠菌群,凸显了该项检测的法定性与必要性。
食(饮、餐)具大肠菌群检测的核心目标是验证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主要包含以下检测项目:
检测过程中需依赖仪器以确保结果准确性,主要包括:
目前主要采用标准规定的两种方法:
步骤如下: - 采样:用无菌棉拭子涂抹餐具表面(通常取25cm²区域)或浸泡法收集样本。 - 初发酵: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36℃培养24h,观察产酸产气现象。 - 复发酵:阳性样本转接EC肉汤,44.5℃培养24h,确认是否为耐热大肠菌群。 - 结果判定:若发酵管产气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芽孢杆菌,则判定为阳性。
适用于液体样本(如冲洗液): - 将样品通过0.45μm滤膜过滤,截留微生物。 - 滤膜转移至选择性培养基(如M-Endo培养基)培养,观察典型菌落形态。 - 计算单位面积菌落形成单位(CFU)并判断是否超标。
部分机构采用酶底物法、PCR法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在4-8小时内完成检测,但需严格验证与标准方法的一致性。
检测需严格遵循以下标准: - 标准:GB 14934-2016《食品安全标准 消毒餐(饮)具》 - 行业规范:WS/T 685-2020《消毒试验用微生物培养与鉴定技术指南》 - 参考:ISO 4832:2006(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学-大肠菌群计数)
检测结果若呈阳性,表明餐具可能存在卫生隐患,需立即停止使用并重新消毒。定期监测与标准化操作是保障餐饮服务卫生安全的关键环节。